“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 (FDCEC)总结 针对情绪发展研究在儿童学习及教育中应用的国际发展趋势,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于2005年4月 21日至 22日在东南大学举办的“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 (Forum on Development of Child’s Emotion Competence),邀请来自美国、法国、丹麦等国际著名的科学家们以及香港和大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中南大学等)的心理学、医学、信息科学领域的70多位专家学者交流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该领域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推动中国儿童情绪发展的创新研究及其世纪应用。 “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是为2005 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和革新中心(OECD—CERI)将在北京举办的 “学习科学和脑科学 ”(Brain Mechanism and Learning Science )高层论坛做准备。本次会议得到国家教育部港澳台办的“王宽诚教育基金会项目”的大力资助,取得了圆满成功。
为了使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聘请了高水平的学术委员会,其成员均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学术委员会主任:孟昭兰 ,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仁来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排,)Prof. Pierre Lena, 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s;Prof. Linda Camras,DePaul University, Chicago, Illinois;Prof. Scania de Schonen, experiment neuropsychologist at University Paris 5;Prof. Andrew CN Chen,Biomed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Center of Sensory-Motor Interaction Aalborg University, Aalborg, Denmark; 王民洁教授,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陆祖宏教授 ,东南大学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苏林雁教授,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周晓林教授, 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徐扬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程学系主任;韩世辉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张侃,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本次论坛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教授做了题为《做中学与学习科学》的主题报告。韦钰院士自始至终地参加了论坛会议及学术讲座,不仅十分认真地倾听中外专家的大会发言,而且就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各自的看法,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80 篇,按惯例出版了论文摘要集。论文主要围绕:(1)儿童发展与情绪,主要包括儿童情绪发生发展规律、童年期的情绪障碍、情绪的功能与作用、环境与情绪发展等36篇;(2)情绪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主要包括情绪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情绪研究的神经递质方法、情绪研究的神经生理方法、情绪研究的脑科学研究、表情分析与识别等38 篇;(3)情绪与儿童教育,主要包括情绪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现场的儿童情绪能力的估、学习与情绪等6篇。会上发表的论文与报告,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以及信息技术向认知科学领域渗透和扩展的各个领域,反映了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均是关心学习科学特别是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人感到兴趣的议题。
“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结束之后,还举行一系列有关儿童情绪能力的学术讲座。其中,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发展专家Dr. Linda Camras演讲的主题是《儿童情绪发展概论》,法国著名的实验神经心理学家Dr. Scania de Schonen演讲的主题是《脑功能的可塑性与特异性》等。
论坛按照国际会议的惯例,分层规定大会发言时间,并展开5-10分中的讨论,补充、求解、置疑、拓展……在思想碰撞中迸出创新的火花,成为本次论坛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26篇论文在会上口头宣读,5篇论文进行张挂交流,等到与会者较好的评价。
由于会议投稿只要求提交2页纸以内的详细中文或英文摘要,因此非常便于交流最新的研究进展。本次论坛是一次不号称“国际会议”的国际化论坛,中外专家大多用英文演示、交流、对话,并以其前沿性、广泛性和实时性,使与会者真正接触情绪能力研究的国际趋向跳动的脉搏。
本次会议选在春光明媚、鲜花盛开的季节,比较适宜。会务组会前准备周密,从论文征集,专家联络,到会议如期举行。通过严格审稿、精心排版,会议论文集精美,达到了较高的出版水平。会议期间精心安排,热情服务,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赞誉。
会议采取了以较低注册费以吸引注册代表人数的政策,尤其是学生代表付一般代表的60%,确实起到了广泛吸引青年学生代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作用,为培养未来的学术研究力量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当然,论坛也有不尽完善之处。如邀请的几位专家因故未能出席,与会者失去聆听与求教的机会,甚憾。如能更有效地组织本地对此主题有兴趣的相关学科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参与本论坛的相关活动,充分共享资源,扩大学术影响。
因此,这次成功举办“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不仅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儿童情绪能力发展领域所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展现出我国在该领域年轻研究人员的实力,同时以事实证明了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举办高水平大型学术会议的能力,为今后申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的主办单位是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地,它是全国第一个拥有学习科学二级学科的单位。韦钰院士是MBE学会的四位发起人之一。这都为学习科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确定和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有效地加快了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和学习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2004年10月,在哈佛大学召开的MBE学会高层论坛上,韦钰院士(中国唯一受邀代表)确定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以及中心已经取得的工作基础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同和高度评价,并被OECD-CERI邀请代表中国参加“脑与学习科学”研究项目的第三阶段研究。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独立承担并完成了脑科学与儿童早期教育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幼儿科学教育网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其中完成的教育部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中“与学习科学有关的脑科学资源库及信息网站建设”项目,并于2004年4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验收和鉴定;为期3年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儿童情绪发展跟踪研究——从基因到行为”研究正在按计划顺利进行;主持的“学习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已列入东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并通过教育部立项批准。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选择了国际前沿的情绪研究作为切入口,从基因到行为开展了多层次的系统研究工作。构建了与学习相关的基因数据库、脑图像库、语音情感和面部表情库以及生理与行为测量数据库等一系列与学习科学有关的共享资源数据库。其中在基因数据库中收集了和学习、记忆、语言、情绪、精神活动相关的基因360多个,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加工和分类。在脑图像库的建设过程中收集了1万7千余幅中国人脑图像,构建了图像查询系统和三维脑功能结构重建和显示系统。在语音情感和面部表情库中采集了5400余句情感语音数据和1700余幅面部表情图像。运用多种行为测量技术和方法,同步采集大量包含生理指标、面部表情、行为动作和语音信息的多媒体数据构建的生理与行为测量数据库,所收集的数据量已达200G。此外,还收集整理了3000余篇与学习科学、脑科学、记忆、语言、情绪、精神活动等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以供研究人员参考使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以上各数据库的信息量还在不断扩增。
在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学习科学研究中心还开发了一系列用于学习科学研究的关键技术。例如,开发的面部跟踪和表情识别系统,其表情识别正确率高于国际上的同类系统,相关的研究成果已在Neural Comput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此外,中心还开发了三维脑功能模块可视化系统、语音情绪识别系统等可用于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研究的软硬件系统。相关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包括外籍院士、国际计算机视觉权威Thomas HUANG在内的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并希望与中心互换博士后研究人员,共同开展研究。
现在,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已初步建立了儿童情感实验室、脑图像与虚拟现实实验室、视频与图像情感信息处理实验室、听觉和语音情感信息实验室、基因与神经递质检测中心和科学教育实验室。从分子水平、脑功能结构水平和心理行为水平等多个层次开展对学习科学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对中国儿童的成长进行帮助和干预,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实证理论的支持。
此外,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活动和国际合作,与法国国民教育部、法兰西科学院、国际科学院联盟、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并保持着紧密的合作研究关系。中心作为中国“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实施单位之一,加入到世界科学家为促进全世界科学教育所发起的联合行动中。
通过这次会议,加强了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和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也给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使他们有机会在会议上发表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国内外同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对于及时掌握本学科国际研究动态、了解本学科研究前沿课题大有裨益。此次会议有益于提高东南大学在学习科学领域的知名度,扩大了学术影响,促进了学科建设,为中国学习科学在国际学术前沿占一席之地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