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焦虑者注意偏向的认知与神经机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4-14浏览次数:72

考试焦虑作为一种情境特异的特质焦虑,会使个体在考试时,对与考试无关的分心物及干扰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虽然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但是只有极少的研究直接探索这种与考试焦虑相联系的注意方面的改变。从这方面仅有的几项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高度考试焦虑的儿童对与任务无关的考试相关词的确存在注意上的偏向,然而到底在信息处理的哪个阶段最有可能引发分心刺激易感性的增加至今还不清楚。对威胁刺激注意偏向的发生阶段存在着一个持续的争论:注意偏向究竟是缘于注意的警觉还是脱离困难,抑或是两者共同作用的过程?故当前研究将对象锁定为考试焦虑个体,通过选用考试焦虑程度不同的被试来研究与考试焦虑相联系的注意方面的改变,另外也期望能够为注意偏向究竟是一种注意警觉还是脱离困难这两方面提供一些新的实验证据。本研究采用一项情绪版本的外部线索任务开展了一系列的行为实验和一项脑电实验。
行为实验的结果揭示出高考试焦虑个体对考试相关威胁存在注意偏向,这一结果与先前的一些研究相一致;更进一步的,当前的研究通过采用情绪版本的外部线索任务实现了对注意过程作了进一步的区分,通过有效提示以及无效提示条件的设置,来实现对该注意偏向成分的区分。统计的结果表明:高考试焦虑组被试的考试相关的注意脱离指数显著的小于低考试焦虑组被试,从而证实了考试焦虑的注意偏向与注意脱离的相关关系,但是没有发现该注意偏向与注意卷入过程的关联。另外,为了研究跟考试相关的注意偏向究竟是一种特异性的偏向还是广泛的注意偏向,通过增加一类与考试无关的威胁词线索,发现了高考试焦虑学生主要偏向于与他们特异担忧的内容相关的情绪威胁刺激。另外,将几次行为实验的结果以及脑电实验中行为数据的结果结合起来分析后发现了方法学上的一些问题,刺激呈现时间以及提示刺激和靶子刺激的间隔时间都是影响注意偏向效应的因素。
通过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手段,要求被试对不同提示条件后出现靶子刺激的位置做出反应。通过对比高、低考试焦虑组在与靶子刺激锁时的ERP成分上的差异来探索考试焦虑与注意偏向的关系。统计结果如下:
有效提示条件下,对于高考试焦虑组,考试相关的威胁提示条件下的C1波幅更大(与非威胁刺激条件相比);另外,两种威胁条件下(包括考试相关威胁和无关威胁条件)的C1潜伏期更早。对于低考试焦虑组,并未发现三类提示条件间,靶刺激锁时C1成分在波幅和潜伏期方面的任何差异。从而反映了高考试焦虑个体对考试相关威胁刺激后中性刺激更强的视觉处理,以及对所有的威胁刺激后目标刺激更早发生的视觉处理。C1波的最大波幅出现在顶部。这些结果从侧面显示高考试焦虑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警觉。
对于有效提示下的P1成分,只在高考试焦虑组中发现两类威胁条件下P1的平均波幅都显著的低于考试无关的非威胁条件,从而证明了在P1成分对应的阶段,高考试焦虑个体对威胁刺激后靶刺激的视觉处理较弱(与非威胁刺激条件相比)。P1的最大波幅出现在顶枕部。
有效提示下的P3成分的结果表明,对于高考试焦虑组被试,考试相关以及无关威胁条件下P3的平均波幅都显著的低于考试无关的非威胁条件;而对于低考试焦虑组被试,仅有考试无关威胁条件下P3平均波幅显著低于考试无关的非威胁。除此以外还发现,考试无关威胁与非威胁条件间的差异主要出现在额部和中央部;而考试相关的威胁与非威胁条件间的差异则在从前到后的各个区域都存在。似乎考试相关刺激在高考试焦虑个体身上导致了更大范围的影响。在临床上人们发现很多伴有认知功能损害的疾病都伴有P300潜伏期、波幅的改变。而本研究也发现了高、低两组被试对考试相关线索词条件与非威胁词条件下P300波幅的不同的差异方式;具体来说,仅高考试焦虑组被试在该两种线索条件下的靶子刺激锁时的P300成分在波幅上差异显著。因而认为该成分在考试焦虑的临床鉴别上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而在无效提示条件下,仅在低考试焦虑组中发现了三类提示条件下、P1成分平均波幅间的差异;发现在PO5位置上,考试相关的威胁条件下P1平均波幅显著大于其它两种提示条件,在POZ位置上,考试无关威胁条件下P1平均波幅显著小于其它两种提示条件,在O1位置上,考试相关威胁条件下P1平均波幅显著大于考试无关的威胁条件。从而揭示出,低考试焦虑个体对考试相关威胁刺激对侧出现的中性刺激的视觉处理的加强,以及对出现在无关威胁刺激对侧中性刺激的削弱的视觉处理。可能从侧面反映低考试焦虑个体对温和威胁的注意远离和对高度威胁的注意脱离困难。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到的最主要的结论是:
(1)高考试焦虑个体特异地对考试相关的威胁线索存在注意的滞留
(2)高考试焦虑个体对威胁存在着广泛的注意警觉。
(3)P300在考试焦虑的临床鉴别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低考试焦虑个体存在对考试相关威胁的注意远离以及对考试无关威胁的注意脱离困难。